“添加剂”的矛盾与博弈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添加剂”的矛盾与博弈
许多人在一味追求口感的同时,忽视了安全。火锅调料就是一个例子。

人类使用添加剂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5世纪,那时食用色素便已用于古埃及人的餐桌上。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典籍《齐民要术》中,也记载了利用亚硝酸盐制作腊肉的工艺。各种各样用于食品的添加剂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从未远离。更有众多学者认为,正是因为食品添加剂的存在,现代化的食品加工业才得以发展。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老朋友”,当下的人们却感到陌生又恐惧。仿佛食品添加剂是一个忽然闯入生活的不速之客,惟恐避之不及。

在这样一个“恐添”时代,人们在购物时如临大敌,一边痛骂着添加剂的制造者们,一边将手伸向那些色香味俱全的加工食品。

殊不知,和消费者一样,添加剂又何尝不是受害者?围绕着“添加剂”这个名词,有怎样的矛盾难以调和,又有怎样的利益关系在暗中博弈。

盲目恐添,缘于误区

现在人们对添加剂可谓“谈虎色变”。当苏丹红鸡蛋、吊白块豆腐、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见诸报端的时候,人们逐渐从憎恶变成了恐惧。

然而,事实上“消费者恨错了对象”,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教授李里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苏丹红、吊白块、三聚氰胺这些都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畴,作为化工原料的它们是不折不扣的非法添加物。

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在我国允许应用在食品中的添加剂分23个大类,包含334种食品添加剂,1850种可用于食品的香料。在众多的种类中,大多数都是在食品加工中必不可少的原料,具有为食品着色,改善食品的口感和风味,延长食品保质期限,提升食品的营养成分等功效。

在李里特看来,“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应该是让食品变得更加好吃和安全。很难想象如果大多数食品不添加防腐剂会怎样,估计消费者只有天天去逛超市才有可能吃到没有变质的食物了。”

李里特说,其实现在大多数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没有太多认识,往往看到一两篇关于因非法添加物而导致食品出现质量问题的报道,就错误地认为这是食品添加剂导致的。而在消费者开始恐慌的时候,诸如一些类似“普通人每天要摄入90多种添加剂”的言论也极大地造成了不好的心理暗示。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能被国家列入添加剂范畴的,原则上可以认为它们并没有害处。”李里特说,如果真的是添加剂出现了问题,那么不用等老百姓“恐添”,估计国家的法规就该“紧添”了。

李里特认为,所谓的“恐添”,与其说是食品添加剂在兴风作浪,不如说是消费者由于心理恐惧反被误导所致。他笑言:“看来我国对公众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和教育的力度还不够,致使广大消费者缺乏相关的知识。当消费者真正了解食品添加剂到底是什么,便能够更加理性地去看待一些食品安全问题。”

李里特同样指出,虽然食品添加剂本身并非有害物质,但是一些滥用的现象仍然存在,过度地使用同样也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比如,利用多种添加剂试图掩盖食品加工本身的缺点,弥补消毒、杀菌不彻底等情况;或者为了企业利益,用添加剂组合出想要的味道和口感,以代替本应加入的食材,以降低成本;另外就是以次充好,利用宣传,因添加多种物质而提高价钱等(比如牛奶中添加香料)。这样做也许并不会导致质量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欺诈行为。李里特强调:“不要妖魔化食品添加剂,只要合理、合法地使用,食品添加剂是无害的。真正对消费者产生危害的是那些非法的使用者。”

没有需求,何来利益

正如李里特所说,很多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对于添加剂的过量使用和滥用的问题严重,甚至会添加非法添加物。在用“无商不奸”的形容词抨击这些企业的同时,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需求,何来利益?

如今人们对生活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饮食方面更是如此。“色香味俱全”,这已经是上个世纪的要求,吃出个性、吃出品位成为新派美食家们标榜的原则。

另外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注定了大多数人很难在舒缓的状态下享用一日三餐,快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人们又不愿意因为追求快而放弃味道。于是,各种“人造肉”,各种味道的汤料渐渐地摆满了超市的货架。人们兴高采烈地选着自己喜欢的口味,却忽略了一个事实―――那些不过是同样的材料加了不同的添加剂而已。

在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下,自然有很多人坐不住了。添加剂的成本极低,但是却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实现巨额的原始积累,而且让人难以察觉。在这样的利益面前,相信有一部分人难以经受住道德的考验。

但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柴巍中看来,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利益驱使固然是造成食品添加剂滥用现象的主要原因,但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品添加剂管理和评估体系,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整、市场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很难得到根治。

有法可依,健全体系

柴巍中指出,一直以来,我国在包括食品添加剂在内的众多食品安全问题上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这里面包括安全评估体系、健全的部门管理、成熟的第三方检测等等。

“就拿安全评估来说,以前我国对一些调味料和添加剂所做的实验大多数通过老鼠来完成(老鼠的基因与人类相似)。通过在两三代老鼠身上的实验,并没有发现对老鼠有害,便认为对人类同样是没影响的。但事实上,最近发现了很多当初在鼠类身上做实验证明是安全的添加物,在几十年后人的身上产生了有害反应。”柴巍中说,“这就是我们所能做到的安全评估。由于成本和时间的考虑,不可能用人体做实验,所以所谓的安全仅仅是相对的。”

柴巍中认为,如果能够让这类实验更加充分,是目前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同时他也指出,我国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评估与国外并没有完全接轨。如美国、日本和欧盟,他们的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评估每隔3-5年便会重新评估并做出调整,而我国的很多指标甚至10多年都不曾有过变化,显然并不科学。

另外,我国在食品安全的监管中,由于采取分段管理模式,参与的部门过多,同时各部门的分工不明确,又没有相应的文件规范,各部门仅以自己的职责来单独制定分工,导致出现职权交叉、遗漏的现象。这也给不法企业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

这一点在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便明显地表现出来。中国奶业的著名学者顾佳升曾多次撰文,呼吁我国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并明确各部门的分工。

此外,柴巍中认为,我国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缺乏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国外,检测都是由政府委托给民间机构来做,这样能充分保证客观、公平和公正。”

虽然随着《食品安全法》和新的添加剂标准的出台,中国开始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但是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不足。“中国在规范食品添加剂的道路上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柴巍中说道。

展开阅读全文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立场及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即删除。 广告合作事宜,请联系:133 2802 0789(微信同号)
上一篇

面包房新模式引领第五届郑州烘焙展

下一篇

第五届郑州烘焙展招展火爆进行中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微信 微信
微信
电话 电话
13328020789
返回顶部